|
青年是学术创新的生力军。为促进国际关系青年学者跨地交流,强化京鹭青年学术联系,12月2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茶座与华侨大学、厦门大学青年学者联合举办青年圆桌交流会议。会议从多元角度围绕当下国际体系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交流思想,分享研究心得,以文会友。
会议开幕,华侨大学游国龙副教授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老师致辞。两位老师指出,跨省域的青年圆桌搭建了很好的互学互鉴平台,能够优势互补,加强兄弟院校青年学者的学术资讯分享,开阔研究视野。游国龙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求学期间的珍贵记忆,并勉励大家不拘一格、以开放自由心态广结学缘。庄俊举老师介绍了《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的发展定位、学理特色及青年作者群的建设情况,并表示热烈欢迎所有求真求索的青年学者们开拓进取,为学术期刊发展贡献力量。此后,三校青年学者们展开了气氛热烈的讨论,主题涉猎广泛。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黄飞分享了“人工智能与国际关系”的研究与教学心得。他认为,这一新兴领域存在很多新的学术知识增长点,而人工智能的进步将对国际关系现实和理论带来深远影响。学术研究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概念边界、伦理问题、中国角色定位、机器人的外交和战争决策等问题进行讨论。华侨大学助理教授李太龙介绍了俄罗斯大国思想形成的机理,认为超脱主流现实主义的解释局限,就需要更多引入身份认同与承认心理学,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的国际行为逻辑。北京大学李秀蛟博士也对新形势下的俄美博弈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李太龙博士提出的新视角对大国研究很有启发,同时他也就俄罗斯外交的国际影响评估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陈遥分析了“信任力”研究的进展与困惑,如何在国际层面上研究国际信任目前学界界尚无定论,尽管存在诸多技术与路径分析障碍,但是与会者均表示该议题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深掘。陈遥老师的研究进一步激发了其他学者的相关发言,厦门大学助理教授王昭晖认为,中国倡导的关系治理的核心离不开信任精神建构,但由于国际文化与制度的异质性,使得中国外交在争取周边国家信任时面临挑战;同时,如何评估关系治理与规则治理的适用范围,也值得进一步学术反思。
依此逻辑,北京大学曹德军博士从周边睦邻外交出发,提出了中国崛起的承诺难题,历史上一个实力不断增强的崛起国很难说服周边国家相信自己的承诺与善意,是要化解崛起国承诺的不可信困境题,需要将实力与认知、单动与互动、危机与日常条件进行区分,才可以得出更细致的学术成果。此外,厦门大学助理教授依远分析了中马文化外交困境问题,他通过长期实地调研发现深入了解马来西亚的国内政治细节与规则,扩大人文交流与更精细的民间外交是中国“一带一路”落地的关键。北京大学陈艺元博士对此表示赞同,她评估了“一带一路”政策沟通五年成效,认为在官方政策层面,“一带一路”推进速度超出预期,中国外交收获了丰富成果,这些成果可以通过具体指数给予量化出来。最后,厦门大学博士生陈世凤从新加坡个案出发,抽丝剥茧,揭示了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矛盾心理。他认为,中美竞争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不仅是物质利益层次的,也包括心理文化的塑造,新加坡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对冲会影响其决策的心理与外交风格。
整个讨论交流气氛热烈、火花不断,活动时间一再延长,以给在场的老师与同学充分的交流、辩论与思考空间。通过头脑风暴式的深度交流,一方面,澄清与强化了不同的学术思想特色,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另一方面,以文会友,让大家广泛结交学术朋友。最后,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
|